抓节点,促健康——11月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
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中,我们发现大型活动前后容易引发情绪较大变化。文艺比赛、期末考试和毕业压力增大等原因,学期末段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时段。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,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情绪变化和迎接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,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和谐,避免由于心理困扰造成的严重后果,在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下午,各班班级心理联络员和学习部干部齐聚心理辅导室,参加了由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刘一良老师主持的11月份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讲座。本次培训讲座的主题是“抓节点,促健康”。

图:刘一良为心理联络员做培训
刘一良老师分析了接下来期末阶段几个关键节点,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措施:一是文艺比赛。为了这次文艺展示,各班学生做了两个月的准备,在呈现精彩节目的同时,班级心理联络员更需要关注比赛前后班级同学的情绪变化,是否有同学因为节目未被选上而情绪失落,又或者训练、比赛前后出现冲突等等。二是圣诞节、元旦等节庆时间段。三是16级就业班学生离校前后,这时部分学生心情既浮躁又兴奋,头脑一发热就容易做出些冲动行为。四是期末复习阶段,有的同学因基础薄弱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,认为自己反正考不好,于是上课时或故意不复习或高声喊叫一两声以引起别人的注意……凡此种种都表明情绪的深度不安。首先得对考试有个正确的认识,有个同学说:考试是我痛苦的源泉,甚至有同学盼望考试不能如期举行,这些都是因为害怕竞争,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造成的。其实,考试是让人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,每次考试,无论结果怎样,从心理上和知识上,都可以促使我们反思,从中有所收获。同学们需要合理评估自己的水平,调整期望值,树立考试自信心。从心理学角度讲,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成倒U型曲线,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,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可达最佳效果。
最后,刘老师鼓励所有班级心理联络员加强对班级同学的沟通和鼓励,一旦发现同学表现异常,应尽快与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联系,从而共同维持校园和谐和安全。
(通讯员:刘一良)